產品規格
  • 規格 

    DVD、VOD

  • 總片長

    450 分

  • 總片數

    9 片

  • 級別 

    普遍級

  • 發音 

    英語

  • 字幕 

    中文

  • 出品年

    2021 年

  • 公播價

    NT$ 71,100

  • 出版 

    BBC

  • 備註 

    以上報價未含VOD

關鍵字
內容介紹

為了製作本節目系列,呈現完整人類文明史,BBC的專家團隊前往六大洲的三十一個國家,發掘五百多件作品的驚世之美。將近半個世紀前,在英國國家美術館館長兼知名歷史學家肯尼斯克拉克的主持監製下,BBC製作了經典同名節目,從白人的角度、主流史學專家的眼光,詮釋人類文明史,從上古時代、歐洲黑暗時期一直到近代;為了傳承此系列的精神,牛津大學藝術史教授西蒙夏瑪、劍橋大學古典系學者瑪莉·比爾德,與奈及利亞裔的大眾歷史作家大衛·奧魯索加,決定不從生硬的事件與年代,而從「藝術」這個全人類共通的語言、共同的精神指標出發,試著具有連貫性地涵蓋非洲、亞洲與美洲的文明史。歷史專家們各自的背景雖然不相同,分別為美學、古典學與非洲研究,展現在觀眾面前的文明景象將更全觀且吸引人。

第一集:

本節目訴說藝術如何啟發人類的精神,並且更進一步塑造文明。文明不容易被定義,但是文明的相反卻很容易觀察:人類無法自我克制的破壞欲望,像火山一樣爆發。主持人帶領大家到人類創意的最初始,超過八萬年前的非洲洞穴繪畫。這是人類第一次做出除了單純為了生存所需以外的活動,但是石壁上,紅牛栩栩如生的形象已展現了某種藝術成就。石器時代人已懂得雕刻石製藝品。人類的創造力在文字與符號發明後又經歷了一次躍進,法律與社會規範產生了;透過金屬表現的創造力,則誕生了戰士與軍隊的階級。種種的精緻化,終於導致文明一再自我破壞。

第二集:

說到藝術,上古時代人的身體形象,展現了文明對「人本身」的想像與理解。從墨西哥、古希臘、古埃及到中國等等的各大文明中,我們了解文明如何看待人類,就可以了解文明的本質。為何人們創造人像?這些人像代表的身分是誰?它們有甚麼目的?看著古埃及巨大的、驚人的人形石雕,它們給人超凡神聖的感覺,具有超越人類世界以上的深義,顯然是神像;秦始皇的兵馬俑將當年的社會組成及生活技術寫實地表現。而在西方,文明中的人像在西元前五、六世紀經過一場寫實化的變革,這就是所謂的希臘化時代,我們能看見雕像風格戲劇化的轉變,變得自然主義而充滿理想性。

第三集:

本集節目中的學者專家發現,想要描繪週遭自然是人類很基本的衝動;但奇怪的是,古文明人類產生的風景畫像很少是對自然界直接觀察的結果,比較類似透過外在投射出來的田園夢想,是個遠離凡塵、種種社會與人際關係麻煩的遯世之鄉。中國宋朝的文人畫非常吸引西方學者,而這些學者將中國山水畫中高聳的山嶽,認定為藝術家眼中王權的價值觀,令人望而生畏。伊斯蘭文明中的天堂傾向描繪世上不可能出現的美景,而西洋文藝復興時代的畫作,認為人心的歸屬就在現世美好的鄉村田園。你知道嗎,隨著歐洲由南歐往北,氣後的不同,風景畫展現出來的風格也不同,甚至形成各地的藝術風格指標。

第四集:

宗教催生了人類文化與藝術的成就,我們很難斷言是藝術使宗教發生,還是宗教激發藝術。人們希望表達神聖的事物,使不可見的變得肉眼可視、耳朵可聞,但這種表現本身就是種風險;當表現手法大於神聖不可見的本質,就會帶來一次宗教機構對神像與神像作品的毀壞活動。每當藝術與宗教的界線被重新定義時,就是一段極端危險,但是可能激發文明無限創造力的時期。本節目將走訪並觀看公認藝術成就最高的宗教殿堂、遺跡、創作:吳哥窟、丁托列托的基督苦像、阿旃陀石窟與蘇丹艾哈邁德清真寺。非常著重人物藝術表現的宗教傳統,與一些非常反對創作神像的宗教,有些什麼不同?但是無論是哪個宗教,完全為了神而創作與為了藝術而藝術總是非常模糊的界線。

第五集:

說到文藝復興,我們就想到義大利,但是伊斯蘭文化對於養成文藝復興得以發生的沃土居功厥偉。當基督教歐洲陷入相對落後的黑暗時期,伊斯蘭教文明內部和平、穩定並且獲得各種成就,也保護了文明的成果不毀於無政府狀態與戰爭中。基督教與伊斯蘭教文明展開了交流與競爭,雙方的藝術成就並非完全阻隔的平行世界,為了證實這點,我們將走訪羅馬教廷、尋找伊斯坦堡中,鄂圖曼土耳其的帝國遺跡、看蒙兀兒王朝對巴基斯坦古城拉合爾的影響,比對伊斯蘭教與基督教文明在宗教意識形態上的敵對,與藝術上的相輔相成。最驚人的成果展現在建築工程上:兩邊的文明都有能力建築殿堂的圓拱與圓頂結構。無怪乎文藝復興時代的大師們放下了矜持,勇於向異教學習。

第六集

十五、十六到世紀正是地理大發現時期,遙遠而陌生的文明彼此第一次接觸,好奇且吃驚,也引發困惑與恐懼。本節目中,研究帝國發展史的學者要為我們解說,為何藝術總是在帝國勢力擴張的最前線。兩個從未聽過彼此的文明一旦接觸,會在藝術表現上在彼此身上留下不可磨滅的影響。英國人在看似落後的非洲部落中發現了「貝南銅器」;帶回去仔細分析的結果,銅器圖樣描繪著上古西非帝國與來自葡萄牙的探險家交流的場面;反觀如今,西班牙人的征服對中美洲阿茲提克文明帶來了毀滅性的結果,後世研究者只能在墨西哥殘存的藝術品中看到更詳細的紀錄。日本江戶幕府政府一開始對西方文化感到新奇,持開放態度,最後卻一百八十度轉變,決定採取鎖國政策。

第七集

色彩與文明有什麼關聯?亞眠主教座堂與沙特爾大教堂,都是知名的哥德式大教堂,而「寶座上的聖母和聖子及聖人」是貝里尼的大師之作,創作於十六世紀的威尼斯。這些作品都為了激發靈性,展現了豐富的色彩。提齊安諾·維伽略的作品「酒神巴克斯與阿麗雅德妮」顛覆了繪畫構圖比色彩重要的觀念。當啟蒙運動時代開始崇尚唯美,藝術史上的巴洛克時代展開了,另一位威尼斯大師喬凡尼·巴蒂斯塔·提埃坡羅為主教繪製宏偉的壁畫:「阿波羅與四大陸」。藝術家追求光、影與色彩的舞蹈,似乎宣示著人類理性與靈性最高昂的時代,即使是日本以量產製造為目的的版畫,也發展出精美的套色技術。

第八集:

地理大發現時期,文明之間彼此相遇、碰撞,造成文化與藝術的交流;但是在十九世紀,情況不一樣了,帝國主義的擴張不是為了交流學習,而是為了經濟利益。在這個時代,藝術家們的態度顯得遲疑,對進步的價值不再同聲歡慶;學術與科學的進展變得陌生了,它們轉變成了為帝國擴張服務的怪物。工業革命降臨之後,機械化的人類文明風貌橫掃歐洲,人定勝天與白人優越的思想風行於世,結果賦予了貪婪及種族歧視的帝國主義更多正當性。當世界越寬闊,藝術家們對異國文明越來越好奇,相對的,對自己的文明越來越不信任。在此同時,離開英國,踏上美洲新大陸的移民們不斷思索他們要什麼樣的新國家、什麼命運等在未來,一邊記錄著被他們暴力驅趕的印地安人的種種……

第九集

在本系列節目認為,是藝術——人類創造力的展現與想像的泉源——使人具有人性,能夠一再擺脫暴政、專制與日常生活困頓,充滿進步能量。人類生活與人心變得美好之後,社會也變得文明,私有財產權與基本人權受到保障,進一步實現每個人的潛能。但是在經歷了二十世紀種種的戰爭、集權與動盪後,藝術家們透過更加抽象、甚至使人害怕的表現方式,質疑進步的意義:文明只有「進步」,真的足夠嗎?科技進步使藝術得以大量製造,人類史上第一次,我們看見藝術的貶值,成為可交換的商品;然而盡可能使藝術遠離商品化,必然使它排除在普通人的生活之外。在新時代中,藝術是否跟從前一樣,具有引領文明的能力,使我們終於擺脫混亂與不安定的困境,讓我們拭目以待。